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银耳专家 发表于 2020-2-8 2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传播
由于银耳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之效,一经培育成功,便迅速推广、传播。至少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县北涪阳、陈河一带即已普遍种植。
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涪阳鄢家沟娃娃岩耳农组织耳山会所立会碑(今俗称“银耳碑”)载,此地木耳“前色黑,丙申(1896年)俱白,丁酉尤甚”。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韩曹二地重积栮山会碑序》载:涪阳韩公坪、曹村沟一带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就成立了耳山会,是年以“白耳广出”(广出:方言,即大面积丰收)而扩建耳山会。
又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涪阳火石岭屈家祠所立石碑则记载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佃大坟茔白耳树及排山得百余金”以更新屈氏宗祠。
这些都说明涪阳、陈河等乡在十九世纪末已经普遍大量种植银耳。不仅如此,银耳生产法还迅速传到县外。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末年传入万源县,至迟在民国十年已传入南江县。
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食货门》记:“白耳始于清光绪末由四区刘家坝开办,渐及关坝,今四、五、六、七、八、九各区皆产。”
民国十一年《南江县志.物产》记:“近年附城一带复产银耳,产额蒸蒸日上,倘能逐渐推广,其利未可量也。”
又据民国期刊《实业》:“银耳自近年始有出品,行销上海。”
银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曾引起民国《四川经济季刊》的关注。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四川经济季刊》第四卷第二、三、四期合刊载赵斌《通江的银耳》一文,对通江的银耳产地进行了粗略的统计:“查通江产耳的地区,可分东北两路,即今第三、四两区。先是北路第三区所属之陈家坝、新场坝沿小通江河,上至青峪口,下至黑窝子,现在逐渐达到第一区之马家坪、大石桥、鸣胜场等地,纵长约二百华里,横约百余华里,产地飞花,不见得普遍,其中也许有不产的地方。此乃北路区产耳之概况。
其中东路第四区所属之洪口乡与万源交界的地方,近年亦能产耳。但所出的产品,实不能与北路所产的质料并驾齐驱,产量亦是以北路为最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通江银耳的种植法又翻越巴山,跃出夔门,播向陕、鄂、黔、闽,泽被益见广远。时至今日,国内湘、豫、浙、赣、台、吉、辽、黑等省,国外日本、西印度群岛、美国、古巴、巴西诸国和地区皆有产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通江银耳网系信息发布平台,银耳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贴地址:http://www.tongjiangyin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65 上篇帖子: 通江银耳的起源 下篇帖子: 冬季养颜滋补佳品:百合木瓜炖银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传附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了解我们如何帮助您实现目标?

微信扫一扫
在线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