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四川巴中陈河乡:小上海,为通江银耳正名

远行的溪流 发表于 2020-7-30 16: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JGXGVX0QVXxaVhXN.jpg


巴蜀相接地,秦汉古人来
早在春秋时期,陈河乡就已经有史记录为巴国领土,秦朝统一后隶属巴郡。
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央政府在离陈河乡约5公里的涪阳镇设县,称“符阳县”。唐末黄巢农民军起义的时候,义军部将张将军率军和守将甘沛霖,在陈河乡现在的二村五组太平桥展开激战。
取得胜利后,便称此桥为太平桥。而当地讹传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甘宁的甘将军墓,经考证,应是此次战役的甘沛霖将军之墓。
直到宋代,陈河乡所在的符阳县才被并入通江县。宋末通江又被划分为上通江县和下通江县,陈河属上通江县。元朝时期两个通江才又被合并。
明末清初时期,这里也是张献忠的活动区域。
到了清朝,白莲教也在陈河地区有活动。陈河民谣说,雷大人死于鸡公咀,杨将军葬身罐子坪,余大将命丧药池子。其中“杨将军葬身罐子坪”,说的就是清军骁将杨将军,在陈河乡罐子坪追缴白莲教义军,反被白莲教谋士游说中计,最终兵败罐子坪,吞金而亡的故事。民国时期陈河又辖设了陈家坝团练区,一直到1932年底,红军入川后,才被废除。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进驻通江县,建立了穿山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红军在陈河地区设立了两个乡,并分别成立了相应的苏维埃政府。一个是河坝场乡,一个是陈家坝乡,俗称一乡和二乡。
mg3Sg2cQJB3eGcoS.jpg


1935年,红军撤出川陕苏区,陈河乡又辖于涪阳。一直到解放后土改时期,陈家坝和河坝场才合并为一个乡,就是现在的陈河乡。
自古通南要道处,独成一坝是陈家
陈家坝早年是一个田坝,因系陈氏祖业而得名。从明代时期,这里就已经有20多家住户了,房屋全系木架结构,并建有饮食店、旅店、烟馆、酒家。当地也有农副土特产交易市场,诸如药材、香菇、兽皮等等。
明末时期这里赶集的人口剧增,市镇逐渐扩大,总共占地12507.1平方米,都是楼房。外侧傍河一律盖着晒楼,可观赏鱼跃,可聆听溪流。内侧半边全是四合院,并建有天井。街道两边建筑高大,放在今天那可比黄龙溪高大上多了。
有史记载,当年的陈家坝,街道两端和三条水巷都有木栅门,日开夜闭,十分紧要。街道都用宽1.5尺、长4尺的石板填铺,排水系统一应俱全,古木林荫,花草掩映。中街修有高大的禹王宫,其中的神像就高达1丈。
下场口建有关帝庙,刘关张三尊坐像高7尺。两座庙前都建有戏楼,飞檐翘角,气势雄伟。这样规模的场镇,于乾隆44年建成并正式开场。
多年后,时过境迁。随着通江银耳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却慢慢遗忘了陈河乡。当今天我们走入陈河乡,当年的辉煌的老街已经不知所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式的乡村小楼,还有普通的乡坝头。然而我却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当年陈河老街辉煌的一角。
RLB0H0Qd04BLT09H.jpg


在通江县城以西两公里左右的周子坪,2014年10月17日落成了一处现代化的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在三楼的展厅里,我们直观的见到了当年陈河商贸老街的一隅。
从各种各样的蜡像、门枋、店铺以及壁画上,虽然我们看不到陈河当年飞檐翘角的禹王宫戏台,看不到内侧高大整齐的四合院和天井,但是唯独商贸老街一隅,也足以让今人为当年的陈家坝叹为观止。
小上海,为通江银耳正名
说起通江银耳,那是声名远播,美誉在外,丝毫不逊于茅台酒、阳澄湖大闸蟹的。然而通江银耳的发祥地,正是从陈河至涪阳间,现辖陈河乡的“九湾十八包”地区。走在通江县大街上,有很多的土特产店,随便进去哪一家,问老板要最好的银耳,他都会告诉你是产于陈河。
九湾十八包,雾露溪边不为人知的银耳往事
陈河乡一年四季多雾,早年间这里主产木耳。据民国续修的《通江县志稿》记载:“光绪庚辰(1880)辛己间,小通江河的雾露溪畔,“突产白耳”,以其色白似银故称银耳。”这里所谓的小通江河的雾露溪,正是陈家坝地区九湾十八包的唯一的那条河流。
据当地人讲,早先这里溪水比较深。2011年7月24日,安静了数百年的雾露溪,突然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泥石流。留下了一片狼藉的陈家坝,还有雾露溪满河床的石头。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FyFw0X53hN0h4n50.jpg


同治元年(1862)年,《本草再折》称:“白耳润肺滋阴,功能显赫。”可见当时银耳的价值已经被人们发现并重视。然而陈河的银耳初产的时间,民间众说纷纭,难以确认。唯一可考的就是史料中记录的鄢家沟张姓族人银耳山禁碑的内容:“戊戍夏五月既望……显出会薄一册,览毕,知雾露溪橡树产耳,前色黑,丙申俱白,丁酉尤甚。……”
就是说,之前所产的都是黑耳,在丙申年(道光14年,1836)就变成白色。算起来,银耳的产生,大约也就是迄今180多年前。但是无论是母家梁的会碑,还是王通儒的《银耳史》稿,都已碑毁稿失。银耳初产的时间,没有准确的史料考证。耳农们只能将这一切,归属于上天对全人类的恩赐。
XY0jxWykJg9lKL2C.jpg


的确,即便是在科技发达,银耳量产化的今天,陈河乡的银耳,大多数还延仿了古法银耳种植方式。一棵七八年才成材的青杠树,才能作为银耳的耳棒。在长达数月的培养期内,还要控制湿度、温度、光照等等因素。在收获的过程里,干燥、打角也是影响产品品质的数大环节。
在全国银耳量产化的今天,真正的古法陈河贡耳,在市面上依然是稀有珍品,价值和价格,不逊于当年进贡给慈禧太后的品质。至于小上海,那更是一段今人难以想象的商贸辉煌。
贡耳源乡产笑话,朝廷大员都低头
在中国有很多号称“小上海”的地方,但均集中于苏杭地区。唯独巴蜀地区,在当今却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小上海”,那就是银耳发祥地,迄今为止也是通江银耳主产区的陈河乡陈家坝。
gnUkcuA5785s5bU5.jpg


民间流传,道光年间,银耳初产之际,当地人都是把木耳卖到外地,把银耳留给自己吃。后来银耳越长越盛,生长范围越来越大,木耳倒不怎么长了。
太平天国曾有一小支军队流亡到此,饥饿不已,奄奄一息,采食了野生银耳后,竟然精神抖擞,奋起作战。消息传出,银耳被谣传为神赐灵药。后来才知道,银耳有滋补功效,祛病健身,等同于人参灵芝。
如此美物,哪能瞒得过中央政界?一时间陈河银耳身价暴涨,很多古籍上都有记载银耳的价格等等故事。我在当地采访的时候,倒是听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朝廷大员送贡品的笑话。
说是慈禧执政期间,有个中央大臣想进贡给太后一批陈河银耳。然而当年的陈河银耳已经断货,有钱都买不到。无奈间大臣只好找到陈河当地的县官,委托其无论如何都要帮自己找到银耳。这个县官却看上了大臣家里的几个聪明伶俐的丫头。大臣没有办法,只好用自己家里最得心应手的丫头,换取了一匣陈河银耳。一时轰动当地民间,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笑话。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陈河银耳遂成为“贡耳”,成为清末中央政权最高执政者的独家贡品,享誉海内外。
m7VTlh7cvXUCX6kz.jpg


在商贸方面,陈河乡本身就商贸繁华,其椴木银耳远销海内外。早在清宣统年间,陈河陈家坝的陈氏族人陈利生就在上海、重庆等地开设“金利成”商号,将陈河银耳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陈河银耳名声大震,带动一大批优秀的商人,如陈利生、母毓恩、母碧田等等从事本土银耳的大宗贸易。陈家坝占据天时地利,因此享有“小上海”之美誉,陈利生本人也获得了“银耳大王”的称号。
一座大水都冲不走的博物馆
通江县城西两公里的周子坪的新型现代化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从区域上由“主馆”、“天地之灵”、“雾露之间”、“青杠林里”、“银耳人家”、“形象广场”六个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天赐”、“地孕”、“人文”、“和合”、“神效”、“乐享”、“品鉴”七大部分,另有3D数字影院。
里面陈设了大量的有关陈河乡的银耳文化。从种植银耳的青杠木,到银耳种植的工具,还有银耳品质,营养构成,历史文化,典籍记载,场景再现,一应俱全。
ZYDfZIsfXSjIkPZb.jpg


不得不提的另一处更早,更接地气的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就位于陈河乡陈家坝四川中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旁边。相比较周子坪的那座气势宏大,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博物馆,这里的博物馆更显得土乡土色,充满了典型的本土乡土气息。
这座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是为了迎接2004年首届中国通江银耳文化节而办的。场馆主体就是一座整齐普通的四合院,青瓦白墙,挂着红灯笼,倒很有川西民居的那么几分味道。
博物馆只有两层,分为历史沿革、生产流程、名特产品、银耳文化,以及银耳科技馆、书画展厅等组成部分。据说展馆建成后,有一次雾露溪发大水,一直淹没到展馆大厅地面1米高处,所以现在的陈河乡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的文物,大多都迁去了县城周子坪的那个新馆中。
宝山多物产,陈河显丰饶
其实不仅仅是在陈河,整个通江人都知道,论土产特产,陈河乡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佬。只要是通江县的土特产,没有几样不是陈河没有的。常见的五倍子,桑蚕、黑木耳、香菇、油桐、核桃、板栗、棕片、花椒、油漆、茶,稀罕的松茸、天麻、杜仲、乌桕子、黄柏、连召、枣皮等等等等。在八九十年代期间,青杠、五倍子和桑树,可是陈河本地的三棵“摇钱树”呢!
TbHQD8bhiz1KBQH8.jpg


据统计,90年代,陈河乡的桑园就有1223亩,1989年产蚕茧974.95公斤,1990年产蚕茧1950.8公斤。到1992年的时候,产茧量已经可以高达18600公斤,被通江县确定为蚕桑基地乡。当时的六村已经被县级主管部门定位桑蚕出口基地,产品品质已经达到了出口标准。说起陈河乡的桑蚕产业,不得不提及始建于1959年,场部坐落于陈家坝的县柞(zuò)蚕种场。
坐落于陈河乡的县柞蚕种场,先隶属于农业局领导,原生产柞蚕原种供县内放养。
1968年后,就以繁育柞蚕母种为主,向省内其他种场提供母种、原种,并负担部分品种选育以及引进驯化实验,先后整理、选育出多个品种在全省推广。1984年,该种场移交给县丝绸公司主管。
ijQ0G4u42Z303giR.jpg


除了本土土产和桑蚕产业,陈河乡还有大量的资源,如风力、水力、林业,矿产资源如母家梁石油,以及煤矿等等。如果这些资源都能够被开发出来,陈河乡可就富成五星级了!而目前,仅仅是陈河乡的天然气,就供给着全巴中地区使用,而且参与到了“西气东输”的国家级战略项目中。
踏寻革命先辈的脚步,寻找当年的老英雄
1932年阴历腊月初一,红四方面军解放了陈河。翌年2月,在陈家坝街道陈禄安的住房里建立了川陕省红江县陈家坝区苏维埃政府,下辖河坝场、陈家坝、白院寺等3乡15村。由此拉开了陈河乡红色革命的序幕。在川陕老区的根据地里,陈河乡涌现出一大批拥护中国革命,力图建设新中国的烈士和英雄们。
新中国成立后,据统计,陈河乡有革命烈士132人,老红军22人,其中在外工作的20人,西路军老战士2人,红军流落人员39人,苏区时其他参战人员105人,抗日将士54人,志愿军29人,起义官兵25人,革命功臣5人,残废军人5人。
如此众多的英雄前辈,让我不知道一时从何说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荣森
张荣森出生于1917年陈河乡园坝子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由于家庭贫困,最终未能进入已经考取的通江县第八高等小学堂。1935年12月,年仅15岁的张荣森参加了红军,经历了反“六路围攻”等重大战役。1935年春,他担任排长随军北上,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加入中国共青团。在抗战期间,他一面担任旅、师司令部机关参谋等职务,一面加入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的学习中,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aSSaYfxt11mYSmlq.jpg


1946年,在热河地区的土匪恶霸相勾结,多民族杂居,日本人暗地唆使背景下,数千名匪徒对我边区实施骚扰。翌年,军分区组织剿匪指挥部,由参谋长张荣森指挥。张荣森不顾天寒地冻,经过周密侦查布置,顺利歼剿土匪,完成任务。
1948年,热北军分区组建了第八路军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六师,张荣森任师参谋长。在辽沈战役中,他机智的歼灭了敌五十二师包括师长在内的精锐突围部队。平津战役后,他又率部顺利的完成了渡江战役作战任务,受到军首长的嘉奖表扬。
解放后,张荣森仍然不放弃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出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贵州省委书记,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并被选为党的十大、十一大、和四届人大代表。
1983年张荣森离职休养,翌年1月13日4时55分,在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去世,享年67岁。
故事最多的无姓烈士——李正芳
李正芳小名毛牛,原姓不详,刚出生还在哺乳期内,父亲去世,母亲迫于生计,改嫁李家。所以李正芳随母改姓李。七岁时李父又死,迫于生活被送到陈家坝龚家做童养媳。龚家也穷,红军到来后才分得土地,得以温饱。
后来村里的童养媳都参加了革命,任乡苏维埃主席的大姐夫权公婆让李正芳参军,公婆心烦的时候,便借小事打骂李正芳。然而李正芳的“小女婿”龚永和却拉住爹妈的竹板说:“你们打吧,骂吧,过两天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了,别说煮饭喂猪呢!”原来龚永和已经拿定了注意要参军。
正芳和永和后来都参了军,正芳在通江县妇女独立营。后来妇女独立营要选拔一批干部战士派往各单位、部队之时,正芳却拉着排长的手不走。排长对营首长说:“不去算了,让她跟我一路吧!”
长征到丹巴,正芳担任医院的担架队队长。一天她带队进山打奴隶主的粮食,刚捆好粮食,就遇到追兵。敌人见都是女兵,就要“捉活的”。正芳在队伍末尾压阵,眼看就要被一把抓住之际,她抱住一捆粮包翻身滚下几十米的山崖,躲在灌木丛中。直到敌人走远才发现自己还在悬崖中间,上下不得。她干脆抱着粮包直接滚下谷底的平坝上,再绕道回到部队。
李正芳在抗战期间结婚并生有两个孩子。后来与丈夫在战争中失散,其后再婚。80年代末后夫病逝,她登报寻觅前夫,并于1982年与前夫重逢。而正芳作童养媳时的“小女婿”龚永和,到延安后被编入八路军青年纵队8连,1939年2月在河头村战斗中牺牲,1952年2月9日被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此一情况,李正芳直至1985年12月13日逝世时都不得而知。
五十年战功显赫,百余岁余热更浓——秦华礼
1912年,在陈河秦家湾的一户贫苦人家,秦华礼就在这里诞生了。不到1岁,父亲去世,母亲含着泪把他三个姐姐都卖作童养媳,来换取饱腹。1932年12月,红军到达通江的第三天,他就自告奋勇的参加了红四方面军。1933年1月在通江平溪担任红军独立营第一连副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战役后,开始长征。
Y33qMWPjzoe1Kqef.jpg


长征开始后,秦华礼的专业方向主攻无线电。一九三五年九月,调到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一九三六年六月毕业,分配在红四军军部,任无线电台台长。一九四五年五月,任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通信科长。
解放后,秦老一直致力于国家的无线电建设,在各省级邮电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一九五八年十二月,秦华礼接了周总理亲自签发的任命书,离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任南京邮电学院首任书记、院长,一干就是54年,直到一九八三年离休。
离休后,秦老的老革命家余热不减,经常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给大学新生、中小学生作演讲,讲革命传统、讲革命历史、讲为人处事,以亲身经历给下一代进行思想教育。亲自给家乡人民教育捐书捐款。
生活方面,秦老热爱生活,喜欢下象棋,还专门花了5000多块钱去买了台电脑研究网上下象棋。百岁高龄,仍然喜欢在学校的门球场上练会儿门球,吃饭最多8成饱,经常用冷水洗头洗澡,经常全国到处转悠,还曾亲自抵达汶川灾区为遇难者献花。
2016年下半年,104岁的秦华礼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央视一套《榜样》专题栏目的采访,还与其他嘉宾一起合唱《国际歌》,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身体依旧健朗。
青山高高绿水长,石刻标语闪红光
在陈河乡政府那里,我找到了一份表格。这份表格记录了陈河乡132位革命烈士,38位老红军,以及连篇累牍的苏区参战人员,肃反错杀、平反昭雪的人员,以及抗日将士、志愿军战士、起义官兵、革命功臣、残废军人等等一大批在那个年代里,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憧憬过,奋斗过的革命先辈。
每个名字的背后,虽然只有寥寥数笔,记载在何单位担任何等职务,以及阵亡或是现状情况。但是我知道,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肃然起立的身影。
陈河乡最热闹的节日是哪个?
在陈河乡,有众多民间活动传统的狮舞、龙灯都已不在话下。然而最为本地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本地独一无二的陈河乡春节联欢晚会。
乡村僻壤也赶潮流,陈河春晚轰动巴中
2017年1月29日,也就是大年初二的晚上七点钟,很多人都在等着准备明天的客人接待,而陈河乡的人们却热热闹闹的齐聚一堂,因为这里举办了整个巴中地区唯二的首届乡镇春晚。这场春晚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将这个偏僻的小乡镇推到了通江县的“头牌”位置。
T3V3h5MO49pO21R5.jpg


乡镇春晚不仅在通江是首例,在全国也不多见。既然罕见,就会引起各方瞩目,那对通江县陈河乡来说,无疑不是一次难得的宣传机会。各路巴蜀笑星,“王宝器”“铁公鸡”“南充姐姐”“潘长江”,群英荟萃,给这里的当地人民带来了一次难得的风貌展示。
被遗失的狮舞,原来是名震四方的拿手绝活
在陈河乡,我原本只知道狮舞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却不曾想到,本地原来的一支狮舞队,曾是名震整个通江地区的拿手特色,当年代表陈河乡,行走于通江县各乡镇之间,为当地表演陈河乡的狮舞风貌。只是时间已久,狮舞队当年的照片已经散失殆尽,不能展示,有点小遗憾。
fHpJNYHPkyh48ajX.jpg


总 结
陈河乡历史悠久,却因银耳闻名。所有的商贸、文化、民俗,诸多都因银耳而起。在外来市场的冲击下,这种上天的馈赠还能沿着自己的路走多远?
我觉得,只要坚持走自己独有的路,陈河的价值,总会被人想起,总会被镌刻在历史的某一个光荣柱上,被人们永远纪念。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部分图文源于陈河乡志,以及陈河乡政府。陈河乡政府授权使用。
———— END ————
慢生活,轻旅游,我们专做成都周边游
关注我们,带来最新最热最全的热门资讯。第一时间奉上。
  关注微博微信:@成都跟我耍乡村休闲自驾周边游
  
关注微博微信:@成都跟我耍乡村休闲自驾周边游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通江银耳网系信息发布平台,银耳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贴地址:http://www.tongjiangyin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807 上篇帖子: 网络图惹争议 通江两银耳企业掐架 下篇帖子: 给脱贫一个支点--通江县银耳产业化扶贫纪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传附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了解我们如何帮助您实现目标?

微信扫一扫
在线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