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依山傍水陈家坝 通江银耳发祥地

成悅菱JJ 发表于 2020-7-31 03: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依山傍水陈家坝 通江银耳发祥地
          巴中通江被称为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的发祥地和主产区是现在的陈河镇,原来的陈河乡陈家坝一带。
            北魏时期,离陈河镇约5公里的涪阳镇开始设县,称“符阳县”,陈家坝就是陈河一带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
            明初,陈家坝老场有20多家住户,主要交易药材、香菇、兽皮等农副土特产品,到明末,来这里赶集的人剧增,市镇逐渐扩大。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陈家坝新街建成并正式开场,街道两侧房屋整齐高大,均系两层楼房,外侧傍河一律修有晒楼,可观鱼跃水流。有史记载,当年的陈家坝,街道两端和三条水巷都有木栅门,日开夜闭。街道都用宽1.5尺、长4尺的石板填铺,古木林荫,花草掩映。中街修有高大的禹王宫,其中的神像就高达1丈。下场口建有关帝庙,刘关张三尊坐像高7尺,庙前戏楼飞檐翘角,气势雄伟。
            据民国续修的《通江县志稿》记载:“小通江河的雾露溪畔,突产白耳,以其色白似银故称银耳。”
            随着银耳生产的发展,陈家坝的陈氏族人也以银耳发家,他们在陈家坝设点收购,将本地银耳送重庆、汉口、上海等地销售,并设立商号,开设店铺,设置钱庄。陈家坝人陈利生就在上海、重庆等地开设“金利成”商号,将陈河银耳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
            银耳业的兴盛,也引来了大批外县及外省的商人,将布匹、皮鞋、皮衣、金圈、玉圈及其它装饰品和日杂用品等带到陈家坝销售。繁盛之时,陈家坝街道上共有住户72家216人,从商者67户197人。
            清末民初,因为市面上有许多上海货杂沓而至,海客云集,掮客穿梭,加之街上还办起了一所仿上海样式的高等小学堂,陈家坝被誉为“小上海”,自此远近闻名。
            如今,通江县有一座通江银耳博物馆,复现了当年陈河商贸老街的繁盛。(四川日报记者 史晓露 整理)

         
         (责编:高红霞、罗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通江银耳网系信息发布平台,银耳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贴地址:http://www.tongjiangyin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835 上篇帖子: 《通江银耳等级规格》地方标准即将出台 下篇帖子: 通江县长拼多多直播卖农货 一场卖出40万 15分钟卖光银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传附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了解我们如何帮助您实现目标?

微信扫一扫
在线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