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017银耳之乡行纪:守银耳的人

ovhmhmk 发表于 2018-2-4 22: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大爷的家在山坡上,要去他家,你得走过高低不平的田垄,得经过一片瓜田,得绕过茂密的玉米林,才能到他家。

张大爷家的屋子有两层,第一层住着他家老俩口和银耳,第二层就堆放着一些乱七八糟的财物。在陈河乡,你看到的80%的屋子都是这样的,他们像是危房,但是门口的绳子上悬挂着的衣物却在告诉我们,这里还有人居住。


【世袭制耳农】

张大爷告诉我们说,他家有五口人,现在就剩两个老的在家了,年轻人全都出去了。这几乎是通江当地的现状——年轻人走出了大山以后就不会再想要回来,只有偶尔的偶尔,有些年轻人漂泊得累了,回到家乡安家立业。你要是问他们为什么要回来,多数都是回答说:“我家娃娃长大了要上学了...”

所以,守着这片大山的几乎都是像张大爷这样的老人。农户的生活非常简单,一间房子,几只鸡,几只猪,开辟一方土地种点菜,再在房子里开辟一间屋子作耳塘,春分的时候砍下青冈木,在木头上种上菌种,抬到家里搭好耳塘,洒上生石灰来防虫害,每天过来喷点水,慢慢等到银耳成熟,就算是走到了夏天了。

张大爷是从82年开始种银耳,把这个过程轮回了三十多次,三十多年就过去了。

张家是从张大爷的爷爷辈开始种银耳的,把这个过程轮回上百次,三代人也就这样过去了。

站在张大爷的院子里,可以看到远方重重叠叠的山峦,我问张大爷是否出过大山里,他说九几年的时候,他出去务工,不习惯,就又回来了。“还是种银耳好。”

【亲手照顾的银耳】

通江当地的银耳种植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农户亲手种植,一种是基地式大规模种植,而通江银耳的生产,更多是以农民为主要劳动力。陈河乡的一位基地负责人告诉我们,基地生产,除了生产成本外,维持基地运转和管理的人力都是要算作成本的,散工一天的工资是一百二,而且基地因为是程序化管理,每个耳塘的产量肯定是不如农民自己照料出来的,“当然,农民嘛,他的成本就只有那些种子、木头的费用,劳动力是不算钱的。”

张大爷告诉我们,春分的时候得雇人帮自己去搞青冈木来。耳塘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管,采摘、剪蒂、淘洗、烘烤都是自己在搞,每天都要喷水保证耳塘的湿度,还有就是要防虫,他告诉我们:“螨虫最可恶了。”一旦一朵银耳上感染虫害,很快一整片耳塘就会全军覆没,所以目前只能防,治是很难治的,每年的种子下下去,能收获什么,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通江银耳网系信息发布平台,银耳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贴地址:http://www.tongjiangyin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94 上篇帖子: 经常吃这几类食物有助于呵护女性此部位的健康并保持其秀美挺拔 下篇帖子: 泡发干菜的技巧,一个就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传附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了解我们如何帮助您实现目标?

微信扫一扫
在线直接联系